<aside> 🧸
整個作品的脈絡如下,有需要可以參考 🥹 原作太長了我努力用段落大綱的方式呈現…
</aside>
那是一個在靜謐的民生社區的夜晚,咖啡與酒精的香味在 Dear John Café Bar 裡交織。沈教授推門而入,依舊坐在角落,黑咖啡與白酒並置。這是他的規律,如同他一成不變的人生。
直到她出現。程喻然有著俐落的短髮、神情帶著不懈的笑意。她像一隻敏銳的貓,不請自來地坐到他對面。她開口的語氣自然得像舊識,卻句句帶刺,將他拉出自設的邊界。教授看似冷淡,卻沒有真正拒絕。
幾次偶遇過後,這段「觀察與被觀察」的關係漸漸成形。她以輕鬆的對話,帶著挑釁的眼神,測試他的反應;他則在每次相遇後,意識到自己並沒有如往常般將人隔絕在外。她的靠近就像一場無聲的實驗,而他,明知如此,卻不由自主地開始留意她的存在。
直到某個深夜,在酒吧結束後,兩人第一次真正突破界線。那一夜,是她主動將遊戲推往更深處。然而隔天,她不見蹤影,教授回到日常,卻在夜裡無意識地回想起她那雙帶著媚態的笑眼。
在舊書店裡,教授與喻然再次相遇。她給人感覺有距離感,與夜晚親近時判若兩人。教授意識到自己的失眠與心亂正源於她,但她卻只留下若有似無的笑容,轉身離開。
之後,他多次刻意經過書店卻未再遇見她,直到某夜校園外,喻然騎著機車出現,主動載他回家。隔著外套的體溫與她淡淡的調侃,讓他意識到自己正在失去以往的冷靜。
雨夜裡,她以沒帶傘為由,坐在校園打賭教授會經過。他替她買了熱飲、披上外套,又親自送她回家。兩人之間的沉默裡,多了一層難以言說的曖昧。
之後喻然又沒了消息,直到在基隆的一場研討會上,他們再度重逢。海邊夜色下,她坦然談及工作與壓力,而他第一次主動說出「下次我帶妳去看海」這樣的承諾。
在約定的那天,濱海公路的夜裡,他沒有再退開,而是將她帶往旅館。與第一次不同,這一夜,他表現出壓抑已久的情感與佔有欲,不再只是被動回應她的試探。
時間到了新年,年夜飯上,教授在與眾親戚的問話間,腦中浮現了她在車窗旁的神情。同樣的時刻,喻然也在被逼問「男朋友」時想起了他。她在猶豫後傳訊息調侃以及試探他。兩人都默認了那份牽掛。
隨後的夜晚裡,她在雨中、在租屋裡崩潰時撥通了教授的電話。她沒有解釋,只說「很累」,而他也沒有追問,只靜靜地陪著她。這通電話成了兩人之間最靠近、卻又最節制的親密,沒有承諾,但比承諾更可靠。
在這段時間,他們多次偶遇於書店與酒吧。教授開始記得她說過的話,開始留意她的表情,而她則一次次丟出新的實驗,觀察他會不會接住話題。兩人像在玩一場安靜的心理遊戲,彼此心照不宣。
然而,教授長期到新加坡出差的消息,為這場「實驗」帶來了新的變數。喻然發現,自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不在意。一場婚禮、一杯氣泡水、一通夜裡的電話,讓她終於說出了「我好像……有一點想你。」
教授從新加坡回來已經接近聖誕假期,他邀請她到他家拿伴手禮。試探性的話語讓兩人忍不住互相靠近,最終跨年夜裡發生第三次親密關係。這一次不只是欲望,而是情感滲入的迷惘,讓他們都意識到關係已經難以再定義。
跨年夜隔天,清晨的光滲進房間,喻然帶著前夜的餘溫離開。他們在玄關短暫對視,教授只留下「路上小心」和一杯未帶走的咖啡。這段沉默就像無聲的道別。